湖北推广联盟

Hi, 请登录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读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年年中秋,今又团圆。

中秋是团圆的节日,也是思念的节日。

无论月饼还是圆月,象征的都是团圆

纵多少岁月更迭,每逢中秋佳节,我们总是会不自主地“举头望明月”,仿佛高挂夜空的那轮明晃晃银灿灿的圆月能够辉映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圆满,促成每个人都深深渴盼的团圆。

最团圆夜是中秋

古人用夏历记日,称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而八月十五日恰在“三秋”正中,于是便有了“中秋”的称谓。如今的中秋节是华夏民族岁时节日系统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民俗节日,但其实最早时候的中秋只是一个单纯的月令时间,并没有节日的意义。

中秋成为节日,应是始于唐而兴于宋,其主要是由华夏民族自古便有的敬月、祭月文化发展而来的。繁荣的盛唐,文人雅士的赏月之风逐渐与民间流传的祭月风俗合流;到宋朝时,中秋逐渐发展成了以文人士子的诗会雅聚和市民宴饮玩乐并行的的大众化节日。只是这时的中秋仅仅是个祭月的日子,并没有太多其他的意义。

及至南宋,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人们流离失所,思念故土亲人,这时的中秋圆月所象征的“团圆”的意义逐渐凸显。自此,人们“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敬月、祭月情感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团圆期盼合二为一,“祭月”与“团圆”使得中秋节的习俗和内涵变得完整而有意义。

于是,中秋的明月逐渐披上温情的薄纱,而中秋节则开始让无数华夏儿女的心头充盈着温暖和亲情,那一轮中秋夜的的圆月便开始承载我们数之不尽的关于“团圆”的期待和祈愿。

团圆才是中秋节最大的意义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情人间浓浓的相思虽不得相见,但一片痴心却因明月遥寄“还寝梦佳期”的期待而始终充满希望;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们将对亲朋的思念完完全全地寄托于中秋的明月,借助那一轮圆月传递深沉的相思;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我们走过了很多地方,遇见了很多人,也看过了很多的月亮之后,对故土的思念也随着中秋的明月而越发浓重。

“忽见窗前月玲珑,秋风竦竦吹病松。”阴阳相隔,不能重逢,不尽的喟叹,领悟过“阴晴圆缺凭天公”,最终在月光的抚慰中慢慢平复。

因为中秋节独特的节日内涵,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的佳作,这其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在中秋节的吟咏唱和。

明月明年何处看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宋·苏辙

离别一时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白话词解:

屈指算来,到今年中秋,已与兄长分别了整整七个年头。还记得去年的中秋节,我在济南,兄长在密州,我们兄弟二人只能各自独对明月思念对方。没想到今年在徐州我们可以相聚一起泛舟赏月。游船之上宾朋满座,悠扬的《凉州曲》洒满船舷,乐声为我们的饮酒赏月增添了不少情致,也惊起了夜栖于水中沙洲之上的大雁。

饮宴中的宾客,有的身着装饰着翠鸟羽毛的华丽披肩,有的穿着带有紫色花纹的华贵皮衣。夜色渐浓,明月毫不留情地悄悄西移,不肯多停留一刻。今夜我与众宾客在月下推杯换盏,明天却将一个人踏上漫漫路途,一想到在那寂寥的水边驿站中,只有我一个人独自面对明月,心中就充满了离愁别绪。再想到如今兄长与我二人均不得朝廷重用,实在很是担心将来我们兄弟会像东汉的王粲那样,空有满腹才学,最终却只能靠写诸如《登楼赋》那样的文章来抒发心中的怨愤。

我们知道,苏辙虽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其生平学问以散文著称,诗词水准比照其兄长苏轼还是有不小差距的。但这篇《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却格外动人,我想大概是因为其中充满了真挚而浓厚的情感吧!

苏辙的这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在前一年的中秋节,作为兄长的苏轼赏月欢饮之余,心中越发思念已六年未见的胞弟苏辙,悲伤感怀之余写出了传唱千古的佳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东坡先生的这首词收获了诸多崇高评价,宋人胡仔更是称“中秋词春节思乡诗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春节思乡诗词,余词尽废”。

东坡先生的《水调歌头》被称为千古中秋第一词

也许是东坡先生“千里共婵娟”之念至真至诚,感动天地,第二年兄弟二人便得以团圆,共聚中秋。情深意笃的兄弟二人因仕途不顺,自宋神宗熙宁二年以后便身居异地七年未曾相见,此次相逢于徐州,共度中秋佳节,兄弟二人心中自然都是欣喜万分,但一想到团聚之后便是未知下一次相聚之期的长久分别,又都难免伤感。喜忧交汇之时,一直在诗词创作上试图追赶兄长脚步的苏辙便以相同的词牌《水调歌头》来和赠兄长。

这首词的上阙写兄弟久别重逢之喜,手足深情溢于言表。“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去年的中秋,兄长远在密州,长月当空,思念子由,有“千里共婵娟”之愿,而百里之外的弟弟又何尝不是在对着明月想念兄长?

词的下阙词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短暂相聚之后又将分离的不舍。明月无情,不会因为人的不舍别离而稍作停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尽管今夜欢聚,明月当头,但作者心中已经涌起了对于即将到来的分离的别愁。

词的最后两句,苏辙以“王粲登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的担忧,希望兄弟二人不要像王粲那样,一生怀才不遇,后半生流落天涯,只能登楼望故乡。寥寥十字,饱含着词人对于兄长的眷恋、不舍和担忧,也包含着对兄长不必过分追求功业,早早隐退闲居的劝诫之意。

作为兄长的苏轼,自然了解弟弟心中的愁绪,为了开解苏辙,他又同以《水调歌头》词牌,和了一首《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单功能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唯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苏轼和词的上阙借谢安“不及时引退”的故事,表达了对弟弟劝导的理解;下阙则设想了兄弟二人的“退而相从之乐”,尤其是“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一句,让人仿佛看到了兄弟二人大醉相扶东倒西歪的有趣景象。

不得不说,东坡先生真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好兄长,在看到弟弟心有挂碍之时,以一首温情脉脉的和词一下子打消了苏辙心中的担忧,让其可以安心远行。但其实东坡先生内心又何尝没有对于这场短暂的相聚有百般的不舍?兄弟相聚之后,东坡先生又做了一首小词《阳关曲·中秋月》,一方面记录兄弟相聚、佳会难得之美好,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兄弟分离的难舍和对未来行踪萍寄的忧扰。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明月如人,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人事如月,聚了又散,散了又聚。

恰如明月暂满还亏,人生也是会难别易。

惟希望每个人都能如苏氏兄弟一般,珍惜每一次团圆的机会。

不得团圆始相思

中秋月圆,月之圆兆人之团圆。月亮特有的引力,让潮汐归岸,让游子归乡。每到中秋,散于四面八方的游子便如倦鸟归巢,团聚于家中,赏月圆之美,说离别之情,诉相思之意。

“此夜若无月,一年徒过秋。”当中秋成为团圆的节日,成为人们团聚的寄托,人们甚至认为不赏月、不团圆,这一年等同“虚过”。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全网营销】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