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推广联盟

Hi, 请登录

诗歌的分类有哪几种(常见八种诗歌体裁类型)

诗从审美视点来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内视点诗歌,它包括小诗、山水诗、咏物诗和爱情诗。二是双重视点诗歌,它包括叙事诗、剧诗、寓言诗、讽刺诗和散文诗。诗的分类,还可以按语言方式分,可分为漂泊诗与固定诗、自由诗与格律诗、素体诗与有韵诗、无标点诗与有标点诗、默读诗与朗诵诗、打油诗与艺术诗、游戏诗与严肃诗。

下面,我们对诗歌最常见的抒情诗、叙事诗和散文诗分别予以介绍:

一、抒情诗。这是一种抒发作者激情和理想为主要内容的诗体形式。在诗中,不管是诗人直抒胸臆,还是托物寄兴,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切身感受。抒情诗这种诗体,不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我们说,大凡艺术品,都具有超出机制。诗有双重超出机制,首先是诗人对审美客体的超出,也就是说,这个超出就是化现实生活为内心生活,化物理世界为心理世界,化对象为体验。其二是诗人对这个审美主体的超出,也就是说,这个超出是化抽象为具象,化无为有,化意为象,使诗人的主观情思在具象中得到净化、升华与丰富。从第一个超出到第二个超出,就产生了主观性和意象性两大视点特征。

首先是主观性。我们说,这一点很重要。没有主观性就没有诗,取消主观因素在诗美创造中的作用,就从根本上取消了诗。诗不在观,而在观感;诗不在听,而在听感;诗不在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而在世界看起来是什么样子;诗是主观体验,而且是一种主观性的超验。它不但是主体与客体的沟通,而且是对二者的创造。诗的主观性特征的获得与诗人的想象力和通感力分不开。诗人的想象是与原有表象或经验为基础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又分为单纯想象(现实想象)和组合想象(超现实想象)两种。通感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将五官五觉沟通与交错起来,这就是诗人的通感力。这是诗人感觉深层的一种心理能力。

我们来看纪弦的小诗《雕刻家》:

烦忧是一个不可见的/

天才的雕刻家。/

每个黄昏,来了。/

他用一柄无形的凿子/

把我的额纹凿得更深一些;/

又给添上了许多新的。/

于是我日渐老去,/

而他的艺术品日渐完成。∥

这首小诗,写的是诗人晚年的情绪和心态。诗人把自己布满皱纹的面容称作“艺术品”,把岁月对自己的侵蚀写成雕刻家的雕琢,是自嘲自叹,也是自慰自足,表现了诗人晚年矛盾和复杂的心态。诗人晚年寄居海外,诗中所流露的忧愁、失意的情绪,自然也包括他怀乡恋土的情结。小诗虽小,想象力却极为丰富,加之通感手法的运用诗歌文体常识,使小诗化抽象为具象,化无形为有形,造成一种似真似幻、扑朔迷离的艺术境界,使读者获得一种极大的艺术享受。

抒情诗的第二个视点特征是意象性。诗人将外在现实化为主观情思,尔后又需要将主观情思化为意象,再将意象通过特殊媒介传递给读者。主观情思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且要转化为意象呢?这是因为:一是主观情思的宣泄不构成艺术、不构成诗;二是只有意象才能尽意。

我们来看蓝海文的《三个月亮》:

我有三个月亮/

一个在空中/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枕上/

一个缺/

一个圆/

一个方/

缺在天涯/

圆在故乡/

方从梦中醒来/

安抚我的创伤∥

这首小诗,意象的运用很有特点。三个月亮,三种意象。第一个月亮,即天空中的月亮,是描述性意象,即“镜中形”,以心观物,以物为中心,是现实的心灵化;第二个月亮,是故乡水中的月亮,是虚拟性意象,即“灯中影”,化心为物,以心为中心,是心灵的现实化;第三个月亮,是枕头上的方月亮,这也是虚拟性意象;方形月亮,是变形变态的月亮,是残月和圆月相互碰撞得来,是两种意象交错和统一。从空中月、水中月、枕边月,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游子辗转难眠的惆怅。这如丝般细微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远离故土的香港诗人特有的情怀。

二、叙事诗。这是一种以叙写故事的方式来达到抒情言志目的的诗歌。它一方面是故事的叙述,一方面又包含着作者对这个故事中的人物的丰富感情。叙事诗虽然要叙事,又不像其他叙事作品那样,注重人物的细致刻画,环境的多方面描写,而是选择最主要、最典性的情节场景来进行精致的描叙。叙事诗是诗,自然是内视点文学;但它又要“叙事”,所以又是外视点文学。从“诗”而言,它要表现内宇宙;从“叙事”而言,它又要再现外宇宙。双重的审美视点,是叙事诗最本质的诗美特征。叙事诗有以下美学特征。

一是叙事结构的抒情性。我们来看贾平凹的《一个老女人的故事》:

她真的阴差阳错了/

神鬼和人物不能分开/

总是把梦当现实来讲/

弄不清是白日呢还是黑夜∥

后辈人全骂她老糊涂了/

没有一个愿意和她说话/

门前的花开得灼灼的/

她丑陋地坐在里边∥

天天盼望着牡丹花开/

总奇怪花里有这么多颜色/

花开了她又很懊丧/

恨花儿释放了牡丹的天香∥

平凹的这首叙事诗,尽量回避了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在叙事故事的展开上,往往采用若干个抒情性质特别分明的故事片断的连结。诗人诗笔的跳跃,往往会留下“空白”,这空白恰恰是“叙事”成分多的地方。诗人以诗的方式叙事,以叙事的途径写诗,把叙事和诗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二是意象的复调性。叙事诗的意象寻求一种单纯性,但单纯又不是单薄,叙事诗的双重视点,又使诗中的意象获得复调性——富有象征,富有象外之象。

我们来看著名诗人食指的《鱼儿三部曲》中的第三部:

苏醒的春天终于盼来了/阳光的利剑显示了威力/无情地割裂冰封的河面/冰块在河床里挣扎撞击∥

冰层下睡了一冬的水蟒/刚露头又赶紧缩回河底/荣称为前线歌手的青蛙/也吓得匆忙向四方逃匿∥

我的鱼儿,我的鱼儿啊/你在哪里,你在哪里/你盼了一冬,就是死了/也该浮上来你的尸体∥

真的,鱼儿真的死了/眼睛像是冷漠的月亮/刚才微微翕动的腮片/现在像平静下去的波浪∥

是因为它还年轻,性格又倔强/它对于自由与阳光的热烈渴望/使得它不顾一切地跃出了水面/但却落在了终将消溶的冰块上∥

鱼儿临死前在冰块上拼命地挣扎着/太阳急切地在云层后收起了光芒/是她不忍心看到她的孩子/年轻的鱼儿竟是如此下场∥

鱼儿却充满献身的欲望/“太阳,我是你的儿子/快快抽出你的利剑啊/我愿同冰块一同消亡”∥

“真的,鱼儿真的死了/眼睛像是冷漠的月亮/刚才微微翕动的腮片/现在像平静下去的波浪∥

一张又一张新春的绿叶/无风自落,纷纷扬扬/和着泪滴一样的细雨/把鱼儿的尸体悄悄埋葬∥

是一堆锋芒毕露的鱼骨/还是堆丰富的精神矿藏/我的灵魂那绿色的坟墓/可会引人深思和遐想……∥

当这冰块已消亡/河水也不再动荡/草丛里蹦来青蛙/浮藻中游出水蟒∥

水蟒吃饱了,静静听着/青蛙动人的慰问演唱/水蟒竟同情地流出了眼泪/当青蛙唱到鱼儿的死亡∥

这首诗,从外视点来看,诗人歌颂的只是一条小鱼儿,一条普通的小鱼儿;从内视点来看,这条小鱼儿早已幻化成一个追求光明、自由的化身,一个革命先躯者的形象。意象的复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全网营销】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