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推广联盟

Hi, 请登录

诗歌分类思维导图(常见八种诗歌类型)

中国古代诗歌有文字记载当从周朝的《诗经》开始,起初它只是一种生活劳动之余的歌咏,基本上是四言一句的形式。后来经过楚辞、汉赋的发展,诗人们就研究出了套路,逐渐成了文人的专利,到唐朝时开始正式有了声律上的形式准则。但是准则用久了难免感到受限制的不快军旅题材诗歌,字数太少,篇幅不够军旅题材诗歌,七律也只有58字,且每句五字、七字过于规范,让人感觉言而不尽,为了更痛快地表达,结果在作格律诗这余又产生了词,一首长调词字数扩展到了90字以上,且长短句字数多样,比起格律师更通俗口语化。再之后到金元时期,由于大量文人失去了进仕途径,为了谋生而加入到戏曲剧本写作行业,因此促使原来比较粗俗的戏曲文化质量突飞猛进,并像诗词一样增加了很多形式上的要求,讲究押韵,且唱词优雅,进而产生了元剧的繁荣景象,出现了很多今天仍被奉为经典的传统名剧,如《赵氏孤儿》、《西厢记》等。

下面我整理了一张关于古代诗歌分类的思维导图,可以对古代诗歌提供一个大概了解。

一、从诗歌的体裁可分为:

1、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的诗歌。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指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

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

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杂剧,是在宋金时期诸宫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汉族传统艺术形式。杂剧的体裁,首先是一本四折的形式,这是受宋杂剧演出时分为四段的影响,四折之外又可以加两个"楔子"。杂剧有三个构成部分:宾白、唱词、科介。三者交相配合,推动剧情的发展,刻画人物的性格。

二、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1、写景咏物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描摹事物外形特点和神韵品格,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品质理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咏物言志诗。

2、山水田园诗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3、身世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对自己官场失意、怀才不遇的感慨。

4、咏史怀古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全网营销】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