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推广联盟

Hi, 请登录

写了半年自媒体,才明白持续创作的秘密,其实是让粉丝“绑架”你

你以为我今天是想和你分享“如何立Flag不打脸”的技巧吗?

其实还真不是,关于“如何立Flag不打脸”的事情,我准备放在下一篇文章中。

今天要和你分享的,是我多平台运营自媒体账号的一些心得,或者说是积累的一点经验。

不过友情提示说在前头,这些只是心得,并不是方法论,我希望你能从中受到启发,透过这些启发,来完善自己的自媒体,让它变得更有层次、更吸引人。

我要和你分享的第一个心得,就是“做自媒体,要学会跨越平台”

这个“跨越平台”并不是说把能注册的自媒体平台全都注册,把内容发布在不同的平台上。

我讲的“跨越平台”,其实是你作为一名自媒体的主体网络营销顾客忠诚度,同时也是运营兼内容输出,你要做到跨越平台,连接到自己的粉丝。

这一点和我的工作,在底层逻辑上颇有些相似之处。

因为我本身就是从事营销文案工作的,在过去研究和学习案例的时候,我接触了很多很多的企业。

经过总结和复盘发现,那些经营的非常好的企业,他们的品牌战略中,往往都有这样一个战术,那就是“人格化”的品牌运营。

我不放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当你想起自家公司的品牌时,脑袋里会呈现出一个什么具象化的事物或场景?

如果你第一时间想象不出来,那就证明公司的品牌缺少人格魅力。比

如提起off-white这样的潮牌,我们会想到一个嘻哈叛逆的滑板青年;

提起Bilibili,我们会想到弹幕、cosplay等二次元文化的内容;

提起星巴克,我们会想到一群白领坐在咖啡厅里聊工作,实际上,这些都是品牌具有人格魅力的特征,因为他们能让你想到一些有人参与、有人做主体的场景。

而反观那些没有人格魅力的企业品牌,通常都有这样的特征:

他们会很自嗨的给消费者讲企业文化,讲企业实力,讲未来的企业目标,讲产品的质量等等,但是倒头来却发现,本该是这些商品的消费人群并不买账,而且潜在的用户也对他们置之不理网络营销顾客忠诚度,到最后,留下自己在原地尴尬。

所以,一个品牌受不受用户喜欢,其实跟它能不能跨越企业,直接和用户产生联系。

我们现在再说回自媒体,自媒体何尝又不是一个个人品牌呢?

你的内容就是产品,你的运营策略就是营销和品牌战略,你在自媒体上的所有动作,都是一种品牌行为。

你作为这个自媒体的主体,一个活生生的人,要以你这个人的身份,去和粉丝连接。

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就会明白,如果你在公众号或者是头条号上粉的一些大V,你给他们发私信、留言、沟通,他却用一种机械化的方式来回复你,你会是什么感觉?

比如你连续发了两条私信,但是收到的两条回复却是“你好,欢迎关注XXX,希望你能在这里学到知识,找到快乐”这样的机械式的内容,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是不是感觉就像是一个没有人格魅力的品牌,把一份企业简介塞进了你手里呢?

而此时此刻,你觉得对方是一个有温度的人,还是一个冰冷的自媒体账号呢?我们连找售后解决问题,都希望有人工客服出面解答,更何况是面对自己的粉丝和读者呢?

因此我觉得,跨越平台、跨越自媒体这个“中间商”,尽量以一个人的身份去和粉丝与读者连接,往往更能建立与用户之间的联系。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发现,很多人看完我的文章后,选择关注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的文章有多么多么出色,倒是因为我在文章底部的作者简介,我是这样写的:

阿里巴巴高级文案,百度市场推广执行总监,今日头条营销顾问,奥美创意总监,腾讯大中华区副总裁,遗憾的是,这些人我一个都不认识。

说实话,这个就是我当时的心声。

因为那时候也没有什么特别牛的履历,也没有作品和平台作为背书,但是看到别人都那么优秀,于是我就想,那我也写的厉害点吧,但是有一说一,还是把自己这个小人物的辛酸倒出来吧。

但是没成想,因为这个作者简介,我反而收获了粉丝们对我发出的“真实”、“有灵魂”的评价。

所以你看,以一个真实的、有温度的人的方式,来运营自媒体,让读者和粉丝在看到你内容的时候,往往会给人感觉更加真实、亲切、有灵魂。

就像是我最喜欢的漫画家左手韩,他经常是一言不合,就在自己的作品中放出纠结的创作过程,让我们这些漫画迷们总是想到,这个左手韩,在创作的时候都经历了什么神仙折磨啊!

我接下来要和你分享的第二件事,是关于持续创作内容方面的事。

客观说,想要持续输出这件事,并不是一个标准化的东西,毕竟每个人的创作领域不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全网营销】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二维码
评论